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五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11-02 作者: 来源: 点击:

10月29日至30日,“第五届功能语言学融合、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在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本次论坛聚焦“互动互通·互鉴互融·创新发展”的主题,邀请了23位专家进行主旨发言,78位青年学者在分会场进行汇报。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近百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襄学术盛宴。


29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秦洪武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兆祥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文斌教授分别致辞。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孔蕾教授与王广成教授主持上午的论坛。在上午的论坛中,华南农业大学黄国文教授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的报告中,梳理了功能语言学发展的脉络,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的相似点与差异。清华大学封宗信教授在“功能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对立与融合”的报告中,对两个流派的进一步互动与融合做出透彻的分析与探究。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在“从“老婆饼”没有老婆说起”的报告中,从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入手,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转喻的触发特征。华南理工大学钟书能教授在“汉英篇章特质的认知研究”报告中,讲解了汉英篇章中句际连接主要异同点,以及汉英篇章特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在“关系视角下的礼貌研究”报告中,介绍了礼貌研究的三大路径、人际关系中的礼貌问题和人际关系视角下的礼貌探讨。曲阜师范大学孔蕾教授分享了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语用标记编码方式的类型学考察:以言说行为标记为例”,研究言说行为标记在不同语系语言中的编码方式、编码的类型学特征以及影响编码方式的因素,为语言类型划分提供了语用视角。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在“句法结构选择的语篇动因”报告中,阐述了语篇因素对句法结构选择的制约。

29日下午,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彭芳教授、王福祥教授和隋娜副教授主持论坛。黑龙江大学孙淑芳教授在“多维视域下的‘语言个性’概念阐释”报告中,对“语言个性”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在“汉语话题构式主观性的五个来源”报告中,介绍了话题缘起、主观性对语言结构和规则的影响、汉语话题构式主观性的五个来源以及话题构式的主观性与汉语的整体特征。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在“中国人自谦的社会认知阐释”报告中,介绍了自谦的中国文化内涵和语言表征,以及谦辞的社会认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王振华教授在“ACUVIN:功能语境观下的符义六性”报告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为基础,讨论了语言的符义性质。上海交通大学杨炳钧教授在“英汉语非限定争议的过程关属视角”报告中,讨论了非限定现象在小句中的角色与分布情况,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非限定性的三个判断标准。中山大学王勇教授在“由存在句的类型分类看英语中的两类存在句”报告中,提出从结构、语义的角度看英语的存在句,并提出一些句法分析的判断标准,语料丰富,讨论细致。华东师范大学杨延宁教授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构式演变研究”报告中,展示了语言演变研究的基本脉络和主要问题、语言演变研究的系统功能模式以及古汉语和古英语研究实例,即被动式演变。下午论坛的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在“从《增广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探视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报告中,从《增广贤文》、《增广贤文》的语言表述、需追问的问题、换道超车思维与圆脑思维等方面展开讲解,指出语言本体研究需关注汉语的本色,外语、目标语的本色,关注彼此的相似性与个性差异。

29日晚上,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5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8位青年学者在七个分论坛围绕“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前沿”、“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互鉴融合”、“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外汉对比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每组的汇报分别由一位专家进行点评。

30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唐建萍教授和夏云教授主持论坛。澳门大学袁毓林教授在“从语言的“多声性”看“假装”句的解读歧异”报告中,讨论了“假装”句的“多声性”及其语义的歧义性,以及“假装”的概念结构及其语用上的多域性。同济大学张德禄教授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分形理论、隐喻分形说、概念语法隐喻的分形特征和分形维数以及概念语法隐喻分形生成框架。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在“三角互证视域下中西媒体中国扶贫话语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研究”报告中,以趋近化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究中外媒体关于中国扶贫报道中趋近化话语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读者对趋近化话语策略的感知与反应。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在“修辞能力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报告中,探究了修辞能力的本体研究为何关涉修辞学科定位的“本源问题”“核心问题”,修辞能力如何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学科的工具功能和文化功能。深圳大学彭宣维教授在“为什么会有语序变化?背后的调节因素是什么?——论量子化的交际动力”报告中,用量子思维研究语言现象,提供了阐释语言现象的新视角。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在“中央政治文献英译中名物化应用的研究”报告中,从中央政治文献英译中名物化的应用特征切入,通过与原创英语政治文献对比,分析了意识形态对名物化应用的影响。南京大学陈新仁教授在“语用学视角下的形象建构研究”报告中,以形象的话语建构观为理论导向,探讨了形象建构的内涵、类型和话语实践。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在“理论语言学知识体系创新路径探讨”报告中,回顾了我国外语界理论语言学知识体系创新现状,并阐释了理论语言学知识体系创新路径。

专家主旨发言结束后,由各分论坛小组点评专家进行青年学者论坛总结。专家们根据青年学者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有利于青年学者的学术进步。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孔蕾教授代表承办方做闭幕式总结发言,孔蕾教授指出,论坛充分体现了功能语言学内部的不断发展、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甚至跨学科理论的互鉴与融通,体现了功能语言学的开放与包容,相信本次论坛定能进一步推动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并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以及在本次论坛呈现出的精彩的学术报告表示诚挚谢意。

王勇教授代表下一届论坛承办单位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进行了发言,介绍了承办下届论坛的初衷,并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参加下一届高端论坛。

论坛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何伟教授致辞,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发言。何伟教授指出,21世纪以来,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推动各学科理论创新发展的增长点与突破口,语言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同样离不开语言学学科内部各理论、各流派之间,以及同其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互融互鉴;本次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语言学学科内部各理论、各流派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及我国语言学学科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新闻来源:外国语学院

                                                                   审核:秦洪武

                                                                   编辑:王仁杰